文明实践与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笔谈)
鲍嵘,包开鑫,单可,江璐,杨宁
摘要:高等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探索,是知与行的一体两面,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相互融通。绵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强劲动力,然而在西方术语、概念和范畴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原型化理论”的背景下,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思想不贯通,以及学界对中国高等教育本土经验的总结有限,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还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需要中西文明互鉴下的文明自觉,需要在漫长的文明历史中(不能仅限于近现代历史)来诠释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自觉,回答高等教育“宅兹中国”“何以中国”,从而构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觉。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要能辨识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及其文明根性,需要实现方法论、思想语境的转变,即要以能判定“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道(体)论为思想框架,以道用不离的思维评判西方高等教育知识与价值两离的本体论。基于古老文明返本开新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和自我主张,需要坚持文明比对、文明融通和领悟文明的“文明自觉”。通过对高等教育核心术语的逻辑学与语用学规范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高等教育传统话语和高等教育核心术语具有统摄性、文明根性、时代性和交互性等多重特征。西方高等教育的“理性”话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性理”话语造成巨大冲击,理性话语的中西融合是构建全面理性话语的一条思路。而高等教育的异化现象表明,高等教育话语权需要进行现代性批判,促使高等教育主体话语权的回归,从而为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赋予新动力。中华文明实践蕴藏着丰富的高等教育的价值认同与思想遗产,它们包括却不限于“中和位育”的高等教育目的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等教育政治哲学以及“兼容并蓄”的高等教育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