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课堂”联动探索“大思政课”改革创新 重庆理工大学 立德树人有厚度更有温度

2024-04-24 admin 198

1.jpg

重庆理工大学师生以红岩英烈余祖胜校友事迹为原型,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红色的岩》

核心提示

牢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谆谆教诲,重庆理工大学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功夫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要善用更要办好。通过对校史的挖掘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凝练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的学校特色文化内核,并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教育,通过抓好理论教学主课堂、蕴养红色文化“心”课堂、构筑社会实践大课堂、拓展网络空间云课堂,“四个课堂”联动探索“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令立德树人有厚度更有温度,以此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筑牢课堂教学阵地 用好学科特色 打磨思政精品

作为“重庆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牵头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始终坚守思政课育人主阵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依托重庆市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层次平台,持续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深厚的学科支撑和理论基础,筑起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

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在重庆理工大学,是传统也是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走进课堂一线、走上讲台,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大思政课”,推动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聚焦思政课程群建设,重庆理工大学围绕“四史”“红岩精神”开设选修课,讲好红岩英烈故事、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构建起具有重理工特色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

“大思政课”实践中,思政教育怎样与专业教育融合?重庆理工大学设立“一院一品”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建设思政共同体,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深入挖掘凝练学科专业所蕴含的特色思政元素,共同打造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

近年来,学校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获批市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2项,获评多项教育部、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传承红色基因 夯实红色根基

在重庆理工大学,青年师生入职入学入党的“第一课”格外有仪式感。这堂课会在学校与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联合建设的“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举行,在这文化氛围浓厚的教育场所中,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据悉,该展览室已获批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重庆市“大思政课”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一等奖。

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抗战硝烟弥漫的1940年,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以红岩英烈余祖胜为代表的进步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地下斗争、迎接山城解放的黎明,由此形成和积淀了以红岩精神为特质的红色校史文化禀赋。

近年来,学校党委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红岩精神润校风、铸师风、育学风,赓续红色血脉、强化责任担当,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学校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构建了“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即引领每名学生“参加一堂红岩精神讨论课、参观一次校内外红岩展览室、阅读一本红岩历史书籍、聆听一场红岩精神学术讲座、观看一部红岩革命故事展播或经典电影、撰写一篇红岩学习心得感悟”,以此提升对红岩精神丰富内涵的认知和领会,自觉做新时代传承红岩精神的典范。

传承红色基因,要顺应新时代、面向新青年、把握新潮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该校针对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打造并实践“行走的思政课堂”,每年组织学生赴延安、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展党的精神谱系实践研学,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此外,学校还打造出“红岩文化月”育人品牌,定期开展革命故事展演、革命诗歌朗诵、红色经典赏析等红色文艺活动,先后编排原创话剧《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等红色文艺作品。

其中,原创情景剧《我的信仰必修课》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获评重庆市“一校一社一品”十佳学生社团思政类品牌项目。

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融入思政课教学,重庆理工大学“润物细无声”,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拓展实践育人渠道 走出多元路径 凝聚育人合力

当思政小课堂“遇上”社会大课堂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重庆理工大学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通过社会导师、专业导师、思政导师“三师同堂”,推进馆校联动、专业课与思政课联动,将思政教育与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激励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例如,该校组建“士继先锋”“红芯”宣讲团等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乡村、社区开展理论微宣讲,用青年声音传递青年力量。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祖国的广阔大地、在社会的火热熔炉锤炼意志、增长才干、锻造本领,体悟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大思政课”因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变得更具生命力。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办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持续蓄能、久久为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创新多元路径,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除了把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产业一线之外,该校积极探索跨学科专业、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开办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教改班、会计学ACCA、CIMA教改实验班,将产业链、创新空间打造为育人课堂,并先后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建川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奏响“网上思政”强音 强化思想引领 构建网络课堂

在数字化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上好思政课成为必然选择。重庆理工大学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指尖上的思政教育”,坚持“报网微屏端”立体矩阵融合发力,将“小屏幕”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

学校相关负责人认为,新媒体时代要创新网络思政话语表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点击”。学校举办云上“汉语桥”、云端音乐会等线上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季”“渝论青年说”等网络赛事,推出“重理工师说”“口述校史”“有声校史”等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营造校园朝气蓬勃、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思想引领既有“共鸣”又有“共情”。

学校在拓展网络思政载体上下功夫,成立了一批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了“红色青年根据地”等一批网络文化品牌,制作了“红色云课堂”等一批思政微课,推出了“四史讲堂”“重温十一书”等特色栏目,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校内外新媒体平台积极发出“重理工声音”,讲好“重理工故事”,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聚合传播”,不断汇聚和壮大网络思政正能量。

下一步,重庆理工大学将继续创新改革,抓好理论教学主课堂、蕴养红色文化“心”课堂、构筑社会实践大课堂、拓展网络空间云课堂,有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致力于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育出更多栋梁之材。

来源:重庆日报,2024-04-20


023-63859029 | 023-6386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