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庆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来,我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动作频频,紧密对接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0个产业集群,分类组建55个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产教融合特色专业集群,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数字经济、智慧农业等56个本科专业点。
高等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与经济,一头连着就业和民生。
为此我市各高校及时淘汰不适应发展的专业,增设紧缺急需专业,并利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有效促进了专业交叉整合,也不断检验并提升“四新”建设成效。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新机遇、挑战新赛道的战略先手棋。立足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重庆高等教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探索实践“四新”建设以来,我市出台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加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同时,根据我市高校行业特色鲜明的特点,首创性地在校级层面布局13所市级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有效增强了高校“四新”建设的领导力、统筹力和推动力,也推动学校打破了学院壁垒、学科专业壁垒,更加顺畅地推进“四新”建设的交叉融合。
这也是重庆高等教育“四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和有效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四新”建设最终指向的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提质。因此,除了多措并举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专业集群、夯实专业质量外,我市还大力推广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模式,推动学院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引导高校分类建设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现代产业学院。
如今,24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6个未来技术学院、11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正向新而行。为激发共鸣,市教委还积极引领各高校开发新课程、培育新师资、开展新实践,着力构建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引领,各类学科竞赛全面发展的“1+N”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在近两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市共获得金奖40个,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创新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引领高等教育从规模向内涵、从量变向质变。当前,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我市还将进一步体系化推进“四新”建设,深入推进“新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牵引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改革,带动重庆高等教育突破跃升。
来源:重庆日报,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