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前仆后继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踏时代浪潮而来,在教书育人的一线工作中,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温暖学生,照亮未来。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一份沉甸甸的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教书育人奖”和“教学新星奖”获奖名单正式出炉。这不仅是为全市教师献上节日厚礼,更是为无怨无悔扎根重庆高等教育的杰出教师点赞。
让我们一起走进获奖教师们的教育故事,为他们喝彩!
“四年师生,一世情义”,他期望在时空阻隔而成的这大学四年里,靠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全力付出,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知心的导师,一辈子的亲人。
十二年来,王琥始终用爱心、真情、奉献,践行着自己的为师理想,书写着自己教师生涯的无悔青春,忘我工作,用心用情点亮学子的成长路,给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大爱、最生动、最砥砺的诠释。
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 “教学新星奖”获奖者王琥。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十二载初心如磐,砥砺教书育人
今年是王琥成为教师的第12个年头,12年里,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用一颗赤诚的心,忘我工作铺就学生成才之路,是学校首届感动校园年度人物。
王琥有着12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一直担任学生班主任,一对一指导学生生涯成长和学业发展。
作为“寓德于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从2015年起,王琥就在课堂探索“寓德于课”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深度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元素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目前,他主持省级重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发表了7篇课程思政教改论文;荣获了课堂教学案例获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市级特等奖。
王琥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他还深度探索“寓德于课”的课程思政和“专思创”三融合的双创教育,以红色文化涵养青年心灵,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将深怀家国热爱致力创新创业内化为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和坚定选择,培养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创新创业者,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
近五年,他共承担7门课程教学,其中主持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各1门,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下一流课程各1门,参与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年均教学工作量高达近590课时/年(含双创学时)。在课程门数多,工作量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情感浸润式”方式指导学生。
他也极其注重学术研究和学习提升,以此感染带动学生。他从事地名文化、地名用字逾十二载,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地名用字搜集整理、形音义研究与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主研成员,是省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研究员,是校级科研创新重点团队核心成员。
十二载春风化雨,砥砺塑魂育才
王琥也是“专思创”三融合双创教育的坚守者,他开设了3门双创通识课,创立“三融合四维度”双创教育模式,深度融双创于人才培养,指导2100多个项目参与专业类和双创类竞赛。
在他指导下,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类、双创类竞赛奖420余项,其中“互联网+”大赛、挑战杯、三创赛等高水平双创省级(以上)奖励243项(互联网+大赛42项),多次创学校最高获奖记录,获三创赛全国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等对文科院校来说殊为不易的优异成绩。在这优异育人实绩的背后,是十二年来王琥带着学生们全力以赴的拼搏与努力。
在学校,王琥的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已是满负荷工作量,加之指导的参赛团队数量几乎每次都占到全校总数的1/5以上,王琥又希望保护每个孩子的小小的创意,让小小的创意都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于是,他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与休闲时光,经常工作到深夜三四点……同事们都说,他的工作热情如黄河之水决了堤,一心向着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奔涌而去。
执教十二年,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健康频亮红灯,十二年里因为忙于学生假期的学业辅导和竞赛指导,他从没有消消停停地过过一个假期,也因连续熬夜加班,发际线从额前撤退到幕后的窘况,也有喝了太多的浓茶副作用突显的困扰……
“我愿意和我所有的学生一起,将我们的双创故事进行到底。我愿意终生以学生成长为念,与学生相伴,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心愿。”在面对旁人询问时,王琥总是这样坚定地回答道。
十二载矢志不渝,许最好的时光,给最爱的学生
“四年师生,一世情义”这是他十二年来秉持的坚定信念,从班主任到专任教师、硕士生导师,他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整个执教生涯中,王琥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岗敬业”一词。2012年,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王琥病倒了,由于放心不下学校的学生,他拒绝了医嘱住院治疗的建议,不顾家人强烈反对,生病第四天执着返回学校带病工作,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带着熬好的中药上班。
他称呼他的学生们为“孩子”,永远都把孩子们的事儿放在心上,不管再忙再累,他会用心记住每名孩子的生日,在他们生日的第一时间送去祝福;他会贴心地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特点,为所教的300多名学生的每一位孩子定制评语信息,有针对性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
2014年暑假,年级一学生在考研复习中,压力重重,情绪很差,常常深夜痛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忧心如焚,甚至顾不得家中生病的母亲,毅然顶着盛夏七月重庆40多度的酷暑高温,第一时间租车赶到来回近700公里的重庆万州山区乡村看望学生,和学生长谈,勉励学生战胜困难。
在看完学生的当天下午,他又扛着疲劳赶回重庆,还顾不上来回15个小时的辛劳,又匆匆忙着去为假期实习的学生联系住处,一直到把学生安顿到自己亲戚家深夜十二点多才回家……而这次千里家访仅仅只是他十二年来如家人一样关爱学生的一次缩影。
也正是和学生这样鱼水相依的深情,让他在学生中却有着这样一个称呼:琥爸,学生知道他真的为自己最在乎最珍惜的他们倾尽了所有心力。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事业。桃李不言,十二载四千多天的岁月里,他初心如磐,十余载如一日。这一段他把学生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最为忘我的工作时光,铸就了他和学生间最为深厚的情义。更给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大爱、最生动、最砥砺的诠释!
来源:华龙网-重庆客户端,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