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且正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而言,更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重庆擘画的宏伟蓝图,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添动力增活力。
厚植产业新优势,重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需要有与之相适配的产业体系、产业轨道、产业结构。一要深化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迭代跃升的规律,有效平衡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大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集成、产业基地集聚等,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中拓展产业外延,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础和提供支撑。二要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具有的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超越性等特质,聚焦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着眼于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融合拓展应用,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激活新动能。三要强化产业创新平台支撑。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聚焦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技术和市场,统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方资源和要素,深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产业孵化园建设,把更多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科研平台建到企业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产业融合化发展并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空间。
激活科创新能量,重筑高质量发展新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其基本内核,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则在于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一要构建科技力量体系。建设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四轮驱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创新网络,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机制,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攻关模式,建设面向原始创新的科学研究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搭建打通成果转化与市场衔接“最后一公里”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二要推动区域合作融通。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积极作用,坚持“一体化”“一盘棋”理念,立足自身优势抱团联动,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构建区域之间、区域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流动贯通的开放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孵化和孕育适合本地技术和资源禀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要加强创新体系协同。建设高效科技治理体系,变革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提升有组织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紧盯“卡脖子”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核心技术难题,实施开放式创新发展战略,以系统化体系化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活力,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创新主体协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贯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叠加优势打造创新“核爆点”,形成创新网络与生产网络、价值网络的耦合。
培育变革新环境,重构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要抓紧推动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向纵深推进,塑造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一要着力畅通生产要素流动。着眼于打通新质生产力形成中遇到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研成果交易和科研人员创业渠道,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得以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持续释放“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更快更好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二要着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服务战略需求导向,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人才培育与发展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畅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多方协作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放大高等院校的技术溢出、人才溢出效应,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和支撑能力。三要着力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围绕“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不同类型人才产生的“人才需求链”,探索创新团队培育新模式新渠道,大力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优化人才分类管理体系,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实施高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重庆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原载:重庆日报,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