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上午,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指导、重庆移通学院主办的“数智时代的通识教育与五育协同”专题研讨会,在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及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知名学者、教育专家齐聚山城,共同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与五育融合路径,开幕式由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助理刘枚主持。

开幕式上,重庆移通学院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何先刚致辞。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重塑社会形态的今天,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其价值愈发凸显。而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回答的重要课题,学校已将通识教育纳入核心培养体系,构建了六大版块,并通过“教学-活动-反馈-改进”闭环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副秘书长、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唐杰在致辞中指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尤为紧迫,通识教育不是“名校专属”,而是所有高校的“自修之路”。联盟将持续推动各高校间的交流协作,共同应对时代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也期待本次研讨会能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泽扬表示,学会始终以服务全市高校发展为己任,积极通过学术交流、理念研讨促进经验共享与协同发展。面对数智时代,他呼吁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同步发力,推进跨界培养,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合川区副区长袁晓钦结合合川“三江之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指出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与本次研讨会主题高度契合。她表示,合川区正以“教育强区”为目标,联动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期待本次研讨会为地方教育创新注入智慧活力。

主论坛环节,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从实践角度出发,以《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复旦通识行知课程的探索实践》为题,以复旦大学“通识游学+服务学习”双轨模式为例,提出数智时代的通识教育需打破“课堂中心主义”。徐珂强调:“数字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只有让学生触摸真实世界,才能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副秘书长、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唐杰以《“意义生成”:立足具身经验与生活世界的经典阅读教学》为题,从“意义生成”角度,从经典阅读的理论层面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培养‘AI式的工具人’,而是让学生在经典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他指出,当前通识教育存在“知识碎片化”“技能功利化”倾向,而经典阅读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文字中重建生活体验”。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荣誉教授Hans P.M. Adriaansens以《通识教育,大学课程的学术根基》为题,带来了欧洲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阐述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课程学术根基的重要性。“中国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对‘五育协同’的重视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欧洲经验强调‘自由与责任的平衡’,这与中国‘立德树人’理念有共通之处。”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印鉴以《诗意的课名,浪漫的学程——中山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聚焦AI技术与通识课程的创新融合。“AI通识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让学生具备‘技术素养+人文反思’的双重能力。”他以中山大学《遇见人工智能》通识课为例,通过“一场会议、两场棋局、三大学派”的故事化叙事,让文科生轻松理解AI发展脉络。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以《书院与通识的底层逻辑》为题,从书院制载体创新的角度阐释通识教育的底层逻辑,提出育人新思路。清华新雅书院以148人为社区规模,要求学生每学期访谈4位不同专业教授,通过“学术浪漫”“穷游计划”等活动,在小社区中实现“高密度连接”。“通识教育的本质是让知识在互动中流动,”他表示,“书院制正是构建这种连接的最佳土壤。”
重庆移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皮若兰院长以《数智时代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为题,阐述数智时代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分享了重庆移通学院的本土化实践。她强调,“移通用‘小而精’的课程模块和‘大而全’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数智时代找到‘全面发展’的支点。”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推动通识教育在数智时代绽放更大价值。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充满活力的书院制社区以及“完满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庆移通学院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通识育人之路。

据悉,本次研讨会会期两天。将通过分论坛、圆桌论坛、学生论坛及工作坊,深化通识理念、书院建设、数智课堂等议题讨论。与会专家强调,数智时代通识教育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融合知识创新与“立德树人”价值。重庆移通学院等民办高校的探索也为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启示——在数智浪潮下,唯有坚守教育初心、创新育人模式,才能培养出兼具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
重庆移通学院,202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