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着力建设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2025-04-25 admin 53

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其突破办学瓶颈、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当前,重庆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创新与实践并重的特点。2024年,市教委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同时铺开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旨在更好地服务支撑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高校实践实训设备更新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短缺等问题,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以共享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为核心,以资源数字化改造为抓手,以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为保障,以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为桥梁,以实践教学队伍和机制为关键,致力探索高水平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破解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的创新秘钥。

开发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建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双向互通的实践教学队伍……随着平台如火如荼地建设,各高校积极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的壁垒逐步打破,产业真实生产的场景触手可及,学生在沉浸式交互中知行合一,同时推动了我市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范式的重塑。

平台如同精密齿轮,将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咬合,持续提供着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大学  发挥优势集群发展 深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重大师生在博世氢动力公司参观燃料电池生产线

去年7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立项名单,重庆大学先进材料专业群和新能源与储能专业群成功入选。

这是重庆大学深入探索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领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侧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建设有竞争力的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成为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区域发展地缘、产业、体制等优势和学校以工见长的学科、平台、团队等优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打造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集群。

今年1月,由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共建的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正式启动。参与重庆先进材料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的高校,将依托各自相关学科专业资源,与26家先进材料产业链头部企业或机构一起,开展有组织的集群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据了解,重庆大学先进材料专业群采用“3135”材料冶金跨界融合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使用1套人才培养体系,构筑思政”“科创”“产联”3个育人平台,践行思政、科教、产教、师资、课程5个融合,着力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未来驾驭能力的拔尖创新工科人才。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牵头整合西南大学、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等重庆多所高校新能源与储能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成立新能源与储能专业群,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校企联合育人、共同打造双师队伍,建立“4+5+1”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储能领域人才的当代创新创业精神、工程科学观、工程伦理观,为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新能源与储能专业群已与东方电气集团、宝武集团、中国能建、中国华能等龙头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建成国内首条锂硫电池中试线试产系列锂硫电池模组,完成了同期全球规模最大的燃料储能中试装备研发;建成国内首个吨级镁储氢合金中试产线;与中国华能、中盐集团联合研发的中国首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投运;形成的储能市场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如今,专业群的优势教育资源与头部企业的优势产业资源已初步实现深度融合。专业群聘请了中电建、中船、东方电气、南方电网等20余家储能领域龙头企业的40余位技术精英担任企业导师,与30余家长江经济带、西南等地区的储能领域头部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形成紧密协同的储能产业创新生态,人才培养成效日渐凸显。

3年,新能源与储能专业群毕业人数约2200人,毕业后入职东方电气、比亚迪、长安新能源等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群企业共1600余人;先进材料专业群毕业生到本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持续提升,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日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港珠澳大桥上的铁娘子张宝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龙柱等一大批行业杰出人才。

重庆师范大学  创新虚实融合路径 构建数智地理人才培养新体系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开州建设的野外观测台站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创新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立足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依托国家一流专业、重庆市重点学科的优势资源,整合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西南山地分中心、重庆市首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等平台,建设空天遥感信息工程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虚实结合为主要路径对数智化地理学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新和实践,为数智化地理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把稳思政舵盘 深化专业育人改革

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求?

团队以五融合的虚实结合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推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地理人才。即融合国家与地方需求,引导学生知国情、担使命、强本领,增强国家情怀和责任担当;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整治等实践教学,强化社会责任感;融合学生双创,实现以赛促学、以创育人;融合线上资源,强化教育要素与学生的互动;融合职业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升学深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五年,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获评十多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名师和团队等,培养各级青马工程学员400余人、地理学人才西部计划志愿者90余人。

夯实实践根基 构建虚实融合课堂

信息化时代,抽象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在带来海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学习认知多尺度割裂的问题,影响深度学习。

团队依托国家数据中心、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以及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地理原理规律验证环境观测科技创新四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开展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实现了地理环境全周期观测、自然灾害模拟以及区域环境本底地理空间大数据多维实景空间认知。

与此同时,团队统筹建设自然+人文+信息的虚拟现实基层教学组织,打造集教学研讨、资源整合与成果推广于一体的师生共育创新平台,实现了对西南大部分地理类高校覆盖。

聚焦能力靶心 创新产教协同机制

以空天遥感信息工程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学院与中再云图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先企业、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等相关单位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引产入训完善虚实结合链条,推进学术研究、技术应用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方面,学院以微课题研究形式引入教师与企业科技项目攻坚,由企业提供真实项目训练与就业支持,形成微尺度跨学科项目制特色培养模式。滚动建设地理学应用案例库260例,建设典型微课题37项,参与科技项目的学生超过70%

另一方面,学院深化赛教合一、以赛促教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通过设立院、校两级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帮助学生将竞赛中的成果转化为市级产品与服务,学生以微课题成果参加挑战杯、双创等相关学科竞赛比例跃增50%。同时积极引入企业资源,打通了从竞赛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产品转化超过40项,经济效益超过1200万元。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建设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虚仿平台教学现场

在我市加快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智能制造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面临的发展之问。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紧密围绕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下简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教学创新、机制创新,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聚焦产业需求 构建数字化教学基座

产业一线资源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活水源头。教育资源来自产业一线,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实践性和就业竞争力,还能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教学平台以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辐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宗旨,通过引入企业真实工况与工程数据,构建了实景驱动仿真验证教学基座,实现了从设计输入到性能预测的全过程数字建模与可视化推演。

基于该平台,学生可以模拟产品开发全流程,从结构建模到参数优化,再到性能分析,并通过平台提供的实时反馈与优化建议,极大地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通教学做用实践通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输送的毕业生培训周期短、实践能力强,正是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从学校走出去的不少毕业生都受到了来自用人单位的好评。

让技能与岗位零距离,让成长与企业同频率,正是学校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内在逻辑。

平台推行企业出题项目驱动产线验题项目制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校企双导师指导,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平台累计承接企业真实设计题目41项,学生实习后就业转化率高达80%

强化育人闭环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基于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育人贯通、认证联通、就业打通的三位一体转化机制,强化学生工程伦理、职业责任感与岗位胜任力的全方位培养。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工程伦理与职业责任感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建认证机制,实现课证融合;通过完善课程评价与工程场景对接机制,打通就业环节,推动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程实践者的全面跃迁。

近三年来,基于该平台,累计400余名学生通过合作企业能力认可,获得面试优先权;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150余项。同时,实践教学平台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教学团队成果智能联控系统为企业节约成本并荣获重庆市职工优秀五小创新成果奖。平台入选重庆市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川渝地区更多高校,计划服务3000余名学生及500名社会学习者。

重庆三峡学院  产教融合虚实一体 提升三峡库区低碳人才供给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三峡学院开展化工设备仿真模拟实验教学

去年7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立项名单》,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牵头申报的三峡库区低碳技术与服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成功入选。

此次入选,充分体现了重庆三峡学院在产教融合和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成效,为服务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秉持立足三峡、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学校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与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学科优势,联合百亿级龙头企业重庆市九龙万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本土骨干企业重庆湘渝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低碳技术与服务产业学院为载体,创新构建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化设计、数字化赋能、场景化应用、开放化共享,运用AIVR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碳技术与服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为三峡库区精准培养高素质低碳技术技能人才。

该平台的建成,标志着重庆三峡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虚实一体产教结合模式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运用AIVR等前沿技术,有效破解了传统实践实训设备贵、时间紧、风险高等难题。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学校依托低碳技术与服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引领、实践操作为支撑,打造了兼具趣味性与安全性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潜能,同时深化了专业素养培养。该平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强化了知识应用能力,更紧密契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质量培养要求。

重庆三峡学院在产教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天然气制甲醇仿真与实训”“绿色化工过程虚拟仿真15项可持续能源化工虚实结合项目,构建了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自2017年实施以来,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持续增强,累计斩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其中《地下水水质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虚拟仿真实验》等2个项目获批重庆市虚拟仿真重点项目,年服务量超1600人次,年均培养本科生560人,并为万州经开区化工企业及重庆市危化监管干部提供专业技术培训350余人次/年,实现了教学成果与社会服务的双轮驱动。

未来,重庆三峡学院将持续聚焦生态环保、化工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通过深化平台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开放共享等举措,全面提升三峡库区低碳技术与服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学校在低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重庆教育,2025-04-23


023-63859029 | 023-6386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