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 练内功搭平台 抢占智能制造“新赛道”

2023-09-07 admin 213

5.jpg

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学生进行机器人实验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战略布局。

以奋进之担当,赴时代之浪潮。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坚持育人为本,产教结合,创新发展,产业为要,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聚智赋能。

构筑产教融合新生态 加快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如何摆脱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给出“硬核”答案。

面向产业需求,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业+产业”融合育人战略为抓手,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机制,创新重构“2.5+0.5+1”的“五融合,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智能制造产业”留渝人才2000余名,产教融合从“一头热”走向“两头甜”。

在与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班上,学生们轻松掌握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与最新工艺。“入校即入职,上学即上岗。”“在真实环境中实践,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学子们纷纷感慨。

目光投向更远处,学院还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分别与俄罗斯的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西伯利亚国立工业大学共建国际实验班,开展“2+2”国际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锻造出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新工科应用型人才。

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径 大力推动区域产业能级跃升

机械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机械学科获批市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份成色十足的“答卷”,折射出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以专业之“笔”,契合产业之“章”。学院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了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转型升级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传统专业,积极申报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并已获批,构建起服务“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新体系。

在浪潮人工智能实验室,学子们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向机器人发出指令,使其灵活应对多种复杂情况。为打造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学院新建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实训中心在内的共建实训中心3个,建成包括浪潮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内的共建实验室3个,校企共建实习基地11个。

在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方面,学院建立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共建的专业课程获重庆市一流课程11门,为培养“智能制造产业”急需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铸造教师成长新引擎 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如何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题中要义。

“独木桥”到“立交桥”,从“单打一”到“共同体”,学院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团队建设。2021—2022年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等企业开展“双师型”队伍共建,在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锻炼的同时,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来校开展教学、讲座。截至2022年,学院教师中具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73%。

如今,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这片育人沃土加速成长。

近年来,学院获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引领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6个+’实践”获特等奖,获批市级教改项目40项,市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计22项,新增市级人才称号3人。“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

奋楫新征程,扬帆向未来。站在新起点,学院将不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走出“产城教创”的特色办学之路,为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王小寒

来源:重庆日报,2023-09-06


023-63859029 | 023-6386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