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2年,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各教学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大学本科生院始终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立足本科教学工作中,聚焦人才培养,锐意改革创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回望过往,用一串串坚实脚印、一组组鲜活数字,勾勒出这一年的成果篇章。
一、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政治引领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党委组织部的工作指导下,结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实际,本科生院党总支构建了全新的基层党支部体系,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规范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各支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讨论通过了《中共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总支部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试行)》《重庆大学本科生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试行)》《重庆大学本科生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三项主要制度,全面指导本科生院重点工作。
二、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快一流本科建设
学校新增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到61个,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持续开展专业优化,完成申请增设新专业2个。牵头成立碳中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为主任委员单位。
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有序推进,新增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目前累计1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发布了《重庆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办法》和《重庆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着力构建专业建设与评估的长效机制。
三、夯实大类分流管理,推动新生学业发展
本科生院建立了大类学业指导工作机制,平稳完成2021级5千余名学生的专业填报和录取工作。加强新生学前教育,组织校内各领域专家为2022级学生做直播专题报告15场。加强新生各类数据分析,形成了21级新生成绩分析报告2份、21级大类分流基本数据分析报告1份,为平稳分流提供参考依据。
四、落实强基计划,探索拔尖人才培养
弘深学院实施2.0改革方案,全面重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采用“专业+微学位”学科交叉培养模式、“3+1+N”本博贯通培养机制、“三制三化三融合”培养举措,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立重庆大学弘深书院,开启书院制教育模式探索新征程,周绪红院士受聘为首任院长。
五、深耕内涵发展,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思政、“四新”建设等要求,组织开展了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获批重庆市教改项目75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2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0项;“教学名师”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李百战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六、推进新工科教育,为工程师学院奠定基础
进一步挖掘新工科教育内涵,深入探索工程师培养体系,切实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奠定良好基础。完成了明月科创实验班新生选拔和工程师学院第一批招生选拔工作,以实践项目与产品创新衔接等形式进一步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七、建成交叉创新中心,培育学科交叉土壤
全面建成学生交叉创新中心,打造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从服务、管理和学术三大职能,全面支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将创新实践学分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个性化模块,配套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平台,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计入系统,并根据成果计算创新实践学分。积极筹建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人工智能特色园,以学生交叉创新中心为基础,主动承担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
八、顺利组织第八届“互联网+”大赛竞赛工作
疫情期间顺利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校赛、市赛及全国总决赛部分线上赛事,全国总决赛首次采取“线上路演、云端评分、线下保障”的方式进行,近6000位评审专家、1062支团队分别参与线上评审和比赛,开创了该赛事云端组织的先例。我校重点培育项目获市赛金奖60项,银奖50项,成为唯一拿满“5+3”全国总决赛晋级指标的高校,并在全国总决赛斩获金奖13项,银奖16项,金奖总数全国第一。
九、成功申报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推进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组织能动、化工、材料等学院联合申报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安全长周期规模化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推动我校能源领域的跨学科平台以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十、开拓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按需优化教学设备,从硬件和服务两方面支撑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需求,扎实做好教学环境建设、教学设备运行维护等工作。完成了对全校476间标准考场教室的全面升级和新老校区400余间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更新换代。创新地将“互联网+”赛场环境搭建和教学环境升级工作相结合,超过97%的赛事设备在赛后用于多媒体教室日常教学设备的升级改造,显著提升教室硬件水平。
重庆大学本科生院,20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