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方向 调结构 重产出 树标杆 促发展——西南大学2023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

2023-01-01 admin 669

1.png

2023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西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跳出教育看教育” 的要求,结合西南大学第三届党代会的部署,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稳方向、调结构、重产出、树标杆、促发展”改革理念,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系统性变革,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稳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需求导向、学科支撑、跨界融合、技术赋能”的专业建设方向,从“四新”建设到“全新”融合。

调结构。加强改革系统性和建设体系化,坚持“一盘棋”思维,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由“星星点点”到“连片成体”,由体系内协调到体系间贯通,疏通堵点瓶颈,促进结构优化,提升办学效益。

重产出。坚持OBE理念,关注“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大产出为代表的全方位产出,处理好“做过了”与“做到位”的关系。

树标杆。改变以往平均用力的建设方式,守住底线、聚焦重点、攻克难点,在建设高原的基础上打造高峰,尤其突出打造品牌专业、标杆课程、示范课堂、优质教材、实训基地、金牌教师。

促发展。通过“建机制、立标准、抓落实、做评价、促改进”五环节强化质保体系,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三个发展”,即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综合改革

1.深化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系统改革,召开一流本科教育总结会暨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研制新一轮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再上新台阶。

2.优化培养模式。紧密对接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注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好“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示范性特色学院的申报、建设和管理工作。探索开设联合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推进微专业招生与培养。

3.狠抓“四新”建设。全面落实学校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本科教育改革方案,启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改革与发展丛书编撰工程。以更新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加强交叉融合为突破,以强化协同育人为重点,构建高质量工科教育体系。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加快构建多元融合的新农科教育体系。以新文科教育研究为引领,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文科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

4.巩固劳动教育。继续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推进劳动教育建设区计划,加大劳动周的劳动实践及其推广,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实践。

5.改进教育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的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实施细则,并全面落实到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探索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多维变革。

6.培育教学成果。聚焦高等教育教学发展前沿,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改革研究的引导和支持,推进有组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明确各单位相对稳定、持续投入的重点研究领域,加大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力度,开展新一届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专业建设

7.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国家战略,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修订本科专业设置、建设与管理办法,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积极申报新兴专业。实施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推进专业动态调整,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能力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8.建设专业内涵。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持续加强国家级、重庆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发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南,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再深化、再突破、再出发。

9.打造品牌专业。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学科支撑实力,采用超常规举措,针对优势专业集中发力,在构建培养高地的基础上,建设一批西南大学品牌专业。

课程建设

10.抓实课程建设。研制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国家级、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荐工作,申报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11.加强教材建设。健全规划教材编写修订机制,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发掘、培育一批有教材建设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着力打造权威性、原创性、创新性的精品教材。落实教材管理工作校院两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全面落实马工程教材使用和马工程教材授课教师培训。

12.丰富课程资源。补充通识教育课程库,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开发通识教育特色课程。完善校本特色“红课”建设与管理机制。按照“自主建设为主,规划建设为辅”推进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提升在线课程资源供给。建立在线课程资源库,强化课程资源应用管理。

13.深化课堂变革。聚焦“两性一度”,以产出导向重构课堂教学,强化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教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虚实互补、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选树示范课堂。

14.优化学业评价。基于OBE理念,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构建“目标多层、内容多维、主体多元、方法多样、评价多段”的“五多评价”体系,完善并全面推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15.树立标杆课程。在完成2022版本科课程大纲修订的基础上,集中资源、聚焦重点、分类分层开展课程建设,打造一批“立得起、用得上、效果好、学得来”的标杆课程。

实践教学

16.夯实实验教学。对标行业发展需求、梳理实验教学现实困境,推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17.强化实习实训。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分类建设与管理,新建一批适合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需要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继续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引进一批全球治理课程,推动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实训工作。

18.规范论文管理。推进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从单纯重视论文质量,到质量提升与论文育人并重,完善毕业论文抽检工作。

质量保障

19.完善质保体系。以OBE理念为指导,探索两级(校院)、两维(课程质量与教学过程)、多方(相关利益方)协同的质保体系,完善“有管理机构、有制度标准、有运行落实、有质量评价、有反馈改进”的质保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着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抓实教学监测。切实开展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监控,定期分析研判,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和及时干预处理;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教学类数据填报工作;探索构建教学初段教师自评、中段学院测评、结课学校抽评的三段三级课堂教学管理监测反馈体系;探索构建智慧学情管理系统,支撑学生学业持续监测、跟踪和持续帮扶。

运行管理

21.统筹考核组织。积极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对教学运行带来的挑战,提前部署2023年春季学期初进行的2022年秋季学期期末考核,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及方法,持续推进非标准答案考核、公共课教考分离等工作,强化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更新学籍平台。数据驱动,以“务实学务”学生学务平台和“成绩学籍管理工作舱”教务平台两个自研自建平台为依托,不断优化业务功能,细化管理流程,构建有流程、有指导的可视化、智能化治理服务体系,切实为师生办实事。

23.升级教务系统。优化教务管理、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持续迭代升级本科教务系统,开发新公共英语三级免修免考等功能,保障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高效实施。

24.拓展智慧教室。为增强对混合式、研讨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等的支撑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及完善智慧教室建设 。

25.探索数字管理。为进一步规范试卷、实验实习报告等教学文案的管理工作,提升文案归档、调阅等工作能效,优化并推进学校教学文案数字化工作。

26.强化入学教育。聚焦年度重点、热点事件,不断优化新生开学典礼和新生入学教育方案,通过组织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教育活动,加强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7.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更新升级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素质教育

28.发展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展素质教育”重要部署,进一步做好雨僧讲坛、学行论坛、名著阅读、经典诵读、诗词铃声等品牌活动,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浓厚氛围。

29.强化通识教育。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制度,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力度,培育一批通识教育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激励机制,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评优评奖结合起来,引导优秀师资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30.提升艺术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成立专门组织,统筹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满足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分需求。丰富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完善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出台艺术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

31.创新“语文”工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重要部署,设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项目,以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文字工作,以信息技术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上千人次语言文字培训,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队伍建设

32.重构教学组织。优化基层教学组织体系架构,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载体和运行方式,探索双跨(跨学院跨专业)交叉教学组织和虚拟教研室;修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能,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培训,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学管理“最后一公里”。

33.提升业务能力。以审核评估为抓手,组织全口径教学、管理能力培训,开展评估与教学管理知识考核,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组织2023年“教研活动周”,在基层教学组织中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研讨。

34.建强督导队伍。完成第九届本科教学督导委员换届,打造高水平本科教学督导队伍;提质督导能力,优化督导方式,赋能人才培养。

35.完善激励机制。关注教学、关注一线、关注实绩,持续优化本科教育教学奖励实施办法,开展本科教学先进单位、本科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评选,培树典型,锻造西大“金师”。

认证评估

36.推进专业认证。聚焦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新师范建设,推进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工作,提升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和师范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新农科建设,助推农科专业参加教育部本科农林专业认证,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37.抓实审核评估。全力推进,抓实抓好自查自省、自评自建工作;全员培训,OBE理念入脑入心;全员动员,召开阶段性推进会,组织校院两级教学检查,整理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档案;全面梳理,备齐材料,迎接评估。

融合发展

38.坚持党的领导。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各环节始终突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管理育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党建品牌活动和特色活动,带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39.落实协同育人。发挥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在育人中的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工建,强化群团组织的育人功能,助力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态度和良好师德师风形成,助推“三全育人”。

40.持续对口支援。发挥我校本科教育特色与优势,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坚持实施对口支援长效支援计划,通过合作培养、师资培训、资源共享、联合教研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对伊犁师范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等对口支援工作。

2.png

西南大学教务处,2023-01-01


023-63859029 | 023-63862385